上世纪的中国战场上,有一位名叫杜义德的将军,创造了足以让后人大跌眼镜的传奇人生。他只上过几个月私塾,却能横刀披甲,既冲在前线斩敌,也能文韬武略、整军治兵,甚至还大胆被老领导邓小平钦点赶去“管”比自己官还大的上将。如果说军衔、出身、资历能决定成败,那杜义德绝对是活生生的“例外教科书”。那么,这个“能文能武、能上能下”的传奇人物,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?邓小平为何要如此出奇地安排他的一生?别急,这场关于将权与担当的故事,才刚开场。
你听说过中将“管”上将吗?这一出戏,若放到如今的职场恐怕分分钟就炸了锅。当年兰州军区的调令一下,杜义德老将军刚刚从大海边的海军副政委任上,还带着点术后虚弱,就被邓小平直接点将:“西北要你‘坐镇'”。看似顺理成章,实际上还有个附加条件——“要管好第一政委萧华”。杜义德当场“头皮发麻”:人家是上将、我是中将,论军衔是我“下级”,怎么好“管”呢?这说出去,谁不觉得这是得罪人的活?但邓小平偏偏就是想着破格用人,敢于让实干家挑大梁,让能打仗的将军扛起大旗。这样的用人标准,恐怕也就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,才能看到的豪爽;而杜义德究竟凭什么能得邓小平如此厚爱?这剧情可谓波谲云诡。
故事还得从头说起。杜义德的出身并不起眼,湖北黄陂一个穷苦农家,几个月私塾就算“全体文化”,转头就扛枪进了红军。年纪轻轻,他就当上了营长,还差点因“浮桥事件”跟王近山两个硬茬子搞成“生死结”。但有意思的是,两个脾气火爆的人,最后成了红军战场上最默契的黄金搭档。当年杜义德指挥部队、冲锋陷阵,眼珠子一瞪跟乌木珠子似的,王近山则白脸笑呵呵。每每走到群众堆里,常被人认错“谁是司令”。而历史大潮中,正是这种“来历不凡的人物组合”,把“政工+指挥”玩出了新花样,给老百姓带来了希望。有人说,杜义德如果不是将军,也能当个能管村庄甚至一片区域的“老带头人”。毕竟,这哥们一路从基层杀上来,何止会打仗,还特别会“带人”。
但老天爷偏偏眷顾拼到底的人。命运转折点说来就来——谁能想到那场著名的汝河血战,成就了六纵,也彻底把杜义德推上了军事“全场最佳”。前后夹击、孤军突围,硬是杀出重围,静悄悄中演了一出“绝地反击”。全师上下几乎快“战到弹尽粮绝”,杜义德却愣是指挥突击,巧妙安排开路、断后,拼出个“全军脱身”。连刘伯承都罕见地拍拍他的肩膀,说“打得好、打得漂亮”。这下“六纵”成了中原第一主力,刘邓首长带着指挥机关直接跟着六纵走,官兵们都说“找刘邓,先找六纵”。你说厉不厉害?这一场生死考验后,杜义德不仅能狠打硬拼,更会科学指挥、统筹大局,就算后来被提升带十军,也是众望所归。“大难不死,必有后福”这种中国式鸡汤,用在老杜身上再合适不过。
可人生,没有哪一段传奇是“风顺一帆”。镜头拉回1980年,冷战风雨欲来,兰州军区肩负着西北安危。看似杜义德和萧华合作默契,内里却是“头顶上悬着刀”。一来,萧华军衔更高,“政委管司令”其实在军队传统格外敏感,稍有磕碰就成了“窝里斗”。二来,杜义德年纪大、刚做完手术,许多人觉得养老安享清福多好,何苦再来点“高强度的军区调动”?更别说军区里原本就有各色人等、地方势力,“空降”来的司令想展开手脚,必然障碍重重。新旧观念碰撞,“军衔高低、指挥权归属”的问题一度让不少人看热闹,“俩大员能不能磨合好?”成了茶余饭后的话题。危机中暗流涌动,哪怕表面上风平浪静,实则都盯着这两位“能将”的每一次配合。谁敢断言风暴不会就此而起?
这么说吧,论文凭,杜义德其实就是“扫盲班水平”;论军衔,一直是中将;论资排辈,更不是“根红苗正”的标准将才。可偏偏就这样一个“读书少、职务低”的人,接连被邓小平钦点,担重任、当硬茬。表面上看,是正统军队用人的“大智慧”,其实细究起来,难道不是制度的漏洞?你说“才兼文武”重要,难道正规军官的配置不靠谱吗?老话讲“英雄不问出处”,可真到了具体用人,绝大多数单位不还是“谁资历深谁说了算”?杜义德的经历,说好听点“打破传统”、说难听点就是“以人唯亲”。就算是“能上能下”,中将带上将,按规矩也难以服众。那么,这样的“逆转人生”到底是制度进步,还是领导一句话就可打破公平?假如杜义德不是被邓小平点将,又有几个人会愿意“逆袭而上”?
你觉得像杜义德这样“中将带上将”、“实力逆袭资历”的奇事,究竟是体制创新的榜样,还是特殊时期的无奈之举?真要是换成了现在,是拼能力、还是还得论资排辈?欢迎留言抬杠:你更支持“破格提拔有实干的人”,还是坚持“资历为大、官职说话”?双方观点都来一场“指点江山”!
正规配资平台开户,配资实盘开户,配资炒股门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